空窗期的力量:不是沒在走,而是沒人聽得見你鞋底的聲音

有一種時期,你每天都活得好像還不錯,但晚上刷牙時會不小心哭出來。

不是因為悲傷,而是因為你也說不清——
這樣的日子,是不是一種「卡住」?

沒工作,不等於你不想做事。
沒成績,不代表你不在努力。
沒人看見,也不表示你什麼都沒在做。
有時候,反而是這些「空窗期」,把你練成了一個更沉、也更堅的版本。

空窗期,是「長出真正喜歡的自己的時候」。
當你不再需要討好誰的期待,不再急著生產什麼有用的產物,你才會意外看見——

喔,我原來喜歡早上十一點喝第一口咖啡;
喔,原來我不是不會寫,是以前太趕著交稿沒時間讓一段話發酵;
喔,原來我不是懶,是那條路根本不是我要走的。

空窗期逼你面對的,不是「外面沒有東西」,而是「裡面有什麼東西正在等你聽見」。

你以為你沒在走路,其實你只是換了鞋。

以前跑得快,是因為穿了別人期待的鞋。漂亮、專業、走路有聲。

空窗期脫掉那些鞋,赤腳走在心裡的森林裡,開始去摸那些有刺的記憶、去翻那些被壓在最底層的渴望。

沒有人會鼓勵你「停下來」,因為停下來很可怕。但如果你真的願意停下來,你才會開始問出那句最誠實的問題:
「我喜歡什麼?做什麼我會開心?」

空窗期,不是沒在成長,只是成長的聲音太小,只有你自己聽得見。

真正的「轉職」、「轉念」、「轉向」都不是從動作開始的。而是從一個空下來的晚上,你突然想寫點什麼,或想畫點什麼,或想問自己一句話:

「我還有沒有什麼,是從來沒為自己試過的?」那個當下,就是你重生的起點。

所以,不要急著填滿你的空窗期。
讓它像春天前的土壤,看起來什麼都沒有,但裡面其實正在醞釀。

讓它像早上五點的天,還沒亮,不代表太陽沒來。

讓它像一首正在慢慢寫下的歌,還沒副歌,不代表不動聽。

不要把空窗期當成一段「失去價值」的時間,因為它不是。

它是你人生裡最誠實、最安靜,也最準確地對準自己的時候。

有一天,你會發現——
你以為的「空」,其實是你在準備裝進真正的自己。


繼續閱讀其他文章>>